甘蔗所甘蔗遺傳育種與應用創新團隊召開年度工作會議
最新資訊:
甘蔗原料農務基礎工作(二)下
- 分類:栽培技術
- 發布時間:2010-07-28 10:42
甘蔗原料農務基礎工作(二)下
- 分類:栽培技術
- 發布時間:2010-07-28 10:42
第三節 榨前甘蔗估產與測糖
榨前估產與測糖是糖廠砍、運、榨工作的前期重要環節,準確估產是決定開榨時間、合理安排榨季、制定原輔材料采購計劃,資金準備和市場營銷策略的重要依據,正確估產,可以減少原輔料浪費,更好地把握市場機遇,適時銷售,提高效益;正確榨前估測,對我們合理安排砍運計劃、榨季生產計劃以及提高回收、降低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甘蔗估產
(一)甘蔗估產時間
估產工作一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苗期估產):在每年5~6月,甘蔗面積基本穩定時,根據甘蔗長勢,將其劃分為一類苗、二類苗、三類苗,一般平均單產5噸以上的為一類苗,4~5噸的為二類苗,4噸以下的為三類苗,根據各類苗所占面積計算,預測得出產量,做為榨前估產的參考。
第二階段(榨前估產):也是估產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次,一般10月份進行,此時甘蔗生長從伸長階段轉入成熟階段,產量基本穩定。估產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典型估產、調查畝有效莖數,單莖重(莖長、莖徑)求取每畝產量;二是逐塊、逐戶經驗估產,根據具體田塊,農戶與典型估產進行對比分析,得出每個地塊或農戶產量,統計匯總后即為農業總產,再減去用種部分,就是當年甘蔗工業入榨產量。
第三階段(榨季中期估產):在榨季中期,甘蔗進廠量達到榨前估產數的50%左右時,還需要對所剩甘蔗進行一次較詳細的產量調查,以便根據調查結果,調整生產計劃,平衡收榨。

圖3-1 估產基本程序和作用
(二)榨前估產內容
榨前經驗估產一般從10月下旬開始,在開榨前半個月結束,榨前估產,一般要進行3個方面的估產,即農業估產量、計劃用種量、工業產量。
1、 農業產量
根據片區內海拔分布情況、甘蔗季數結構情況、品種結構情況、本年降雨情況、施肥情況、中耕管理情況、各地塊面積情況以及今年甘蔗長勢與上年長勢和產量對比情況,進行到戶、到地塊估產。首先對農戶一個地塊一個地塊地進行估產,匯總得出農戶的經驗估產量,再以戶匯總得出村社小組的產量,最后以各小組匯總得出片區或村委會農業估產量,要注意所上報的農業總產,應該包括本年秋植已采用的種苗數量。
2.、計劃用種量
這里所指的計劃用種量,主要是冬、春植的計劃用種量。對于計劃用種,同樣要估算到戶及具體地塊,結合計劃用種量的調查,就可結合落實秋、冬植地塊及所種植品種。根據冬、春植規劃的地塊面積及種植品種,進行種苗供應,一是農戶自己有適合品種的就自砍自種;二是農戶無適合品種的,就在其他農戶最近地塊留種:三是對于水澆地水田及一些背陰地等,適宜用蔗稍做種的,就要盡量采用蔗稍做種(不涉及農業產量)。
3、工業產量
估產結果出來后,農業總產減去計劃用種量,得出工業入榨量。要注意如果農業總產已把秋植用種量算進去的,要減去秋植用種量。
(三)榨前實地測產的方法
在組織經驗估產的同時,以片區為單位,兼顧海拔分布、宿根季數、品種結構、地塊情況、蔗園類型、甘蔗長勢等情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點進行實地測產,計算出各片區的實地測產產量和全榨區實地測產產量。
在進行實地測產時,分田、地兩類進行測算,最后以總產合計。
1、取樣地點的確定
(1)海拔段劃分
為了便于統一,同時也充分考慮海拔對甘蔗產量的影響因素,我們一般把海拔段劃分為以下四個:900米以下;900—1200米以下;1200-1400米以下;1400米以上。各片區對號入座,涉及哪幾個海拔段就分為哪幾個海拔段。
(2)分區
根據每個海拔段的甘蔗面積分布情況,采取分區選點,每個海拔段原則上要劃分為三個區,但種植面積比較小的海拔段(300畝以下)可作為一個區進行選點。
(3)選點
測產區域劃分好后,開始進行選點,在每個區中,根據甘蔗長勢情況,分好、中、差三類進行取點,在選點時要注意:
各海拔段所選的點,要覆蓋該海拔段內主要種植的幾個品種,各個品種的點數按該品種面積所占比例進行套算。
選點時要考慮新植、宿根面積的比例,取點數量同樣按各自所占比例確定。
在取點時,對于好或差兩個方向的極端地塊都不能取,要考慮到在該海拔內的代表性。
為排除邊行優勢,在取點時要在地塊邊緣或道路進去5米以內。
2、取樣
取樣點選好后開始取樣,首先量出取樣點的面積,取樣面積的確定有兩種方法:
(1)每個點量4平方米,即順蔗溝量取l米,再截溝量取4米 (從墑的中心量起),劃定為取樣面積。
(2)順蔗溝量1—4米(最好取4米),再量該點的行距(量10溝平均),以單行計算出該取樣點的面積。
取樣點的范圍劃定后;清點取樣面積內的有效莖數,計算出每平方米的有效莖數,然后在每個點取好、中、差3株有效莖,按甘蔗砍削質量標準采收取樣,進行稱重后計算出平均單株重量(kg)。在取樣時要注意:一是所取的樣必須是1米以上的有效莖;二是對好或差兩個極端的植株均不能作為取樣對象,三是不能取倒伏、蟲害、病害、鼠害的植株。
3、畝有效莖數的測算
各點每平方米的有效莖數得出后,計算出畝有效莖數。
畝有效莖數=每平方米有效莖(條)×666.7平方米
4、畝產量計算
平均單株重量得出后,根據每畝有效莖數計算出每畝的產量。
畝產量(kg)=平均單莖重(kg)×畝有效莖數
5、農業總產計算
農業總產=畝產量×種植面積
各海拔段田蔗、地蔗的平均單產出來后,按各海拔種植面積,計算出農業產量,以各海拔段之和得出該片區的農業總產。
(四)綜合估產量的確定及上報
經驗估產和實地測產結束后,以二者農業總產之和的平均數,確定為綜合估產量,綜合估產量減去計劃用種量為工業估產量。
例如:某一片區某年經驗估產的農業產量為8000噸,實地測產的農業產量為8400噸(己含秋植砍種面積),則該片區的綜合估產農業總產為:
(8000+8400)/2=8200(噸)
如果該片區該年秋植己砍種苗200噸,計劃年冬以及下一年春植留種400噸,則該片區的工業入榨估產量為: 8200—200-400=7600(噸)。

榨前估測產時間一般在每年的10月20日開始(片區大的要適當提前),11月5日前各片區完成各片區的估測產,同時把估產結果報到農務科,11月5日開始,調度員對各片區的估測產數進行抽查復核,復核無誤后,匯總成公司的估產表,并于11月10日前完成,同時報到公司原料發展部匯總。 估測產要責任到人,各片區的估測產由各片區農務員和輔導員負責,調度員負責對各片區估產結果進行檢查、匯總、報送公司。
二、 甘蔗榨前測糖及分析
為及時掌握甘蔗糖分積累情況,了解不同品種在不同海拔范圍、不同時期的糖份積累規律,在每年開榨前應組織大范圍的榨前測糖,同時從11月中旬開始至榨季結束,進行10天1期的甘蔗糖份變化規律觀測,繪制糖分變化曲線圖,是做好品種合理布局,合理安排生產計劃和砍運計劃,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甘蔗榨前測糖
開榨前以榨區為單位,兼顧品種結構、海拔分布、甘蔗季數、地塊情況、蔗園類型等情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點進行取樣測糖,計算出各海拔段、各品種及綜合的甘蔗含糖份情況。
1、取樣地點的確定
(1)海拔段劃分:為了分析各海拔段蔗區對甘蔗糖份的影響程度,各糖廠蔗區根據自身蔗區情況進行海拔段的劃分,如某糖廠將蔗區海拔劃分為4個段:400米以下;400~800米以下;800~1200米以下;1200米以上。各片區對號入座,涉及哪幾個海拔段就分為哪幾個海拔段。
(2)分區:根據每個海拔段的甘蔗面積分布情況,采取分區選點,一個海拔段劃分為三個區,原則上每個區要覆蓋確定的測糖品種。
為了減輕一定的測糖工作量,同時確保結果的代表性,一個榨區測糖品種對象確定為4~6個,其中,主栽品種定為必測品種,另加測1~2個品種,但必須把握住所測品種的種植面積,達該榨區的總種植面積的90%以上。
(3)選點:在每一個區當中,各個品種結合地塊土壤水分、蔗園情況、植期等情況各選3個點。
2、取樣
對每個取樣點進行取樣時,要注意好、中、差搭配取樣。在榨前測糖時,要盡量采取送化驗室進行化驗分析,確實無法送中心化驗室進行化驗的,可采用手持錘度計進行觀測。
在選點及取樣時要注意有代表性:
新植宿根各品種取樣點的數量,要根據該海拔段范圍內,新植面積與宿根面積的比例確定;
水田蔗、旱地蔗取樣點的數量應根據田蔗與地蔗比例進行確定;
對于典型的當陽地或背陰地,以及嚴重積水或旱災等面積,不能選為取樣點。
對于送化驗室進行化驗的,要做到及時取樣、及時送檢、及時化驗,當天的樣最遲必須在次日上午化驗結束。

圖3-2 榨前測糖選點與取樣圖示
3、化驗與計算
采用送糖廠中心化驗室進行化驗分析的方法,直接得出了各個海拔段內,各個品種的含糖分,再按面積比例以加權平均計算出各海拔段平均含糖分、全榨區各品種的平均含糖分、總體平均含糖分,具體的計算方法與采用手持錘度計觀測方法的加權平均計算方法相同。
蔗糖份計算
各點的平均含糖分:以每個點三株的含糖分,分品種計算出各點的平均含糖分;
各區平均含糖分:分品種以三個點的含糖分,計算出各區域內各品種的平均含糖分;
各海拔段平均含糖分:以三個區域內各品種的含糖分,計算出在同一海拔段內,各個品種的平均含糖分,以各品種含糖分的平均值得出各海拔段的平均含糖分;
在計算各海拔段的平均含糖分時,要以加權平均數進行計算,計算公式為:各海拔段的平均含糖分等于各品種平均含糖分乘以該品種面積百分比之和。
總體平均含糖分:得出備品種在各個海拔段的含糖分及各海拔段的平均含糖分后,計算出全榨區各品種的平均含糖分及總體平均含糖分。無論是計算各品種的平均含糖分,還是計算總體的平均含糖分,都要以面積比剛加漢進行計算,具體的七十算力下去如同各海拔段平均糖分計算方法。
例如:某一榨區對A、B、C、D、E五個品種進行測糖,800—1200米海拔段五個品種的合計種植面積為1000畝,其中A200畝(20%)、B150畝(15%)、 C100(10%)、D250(25%)、E300畝(30%)經測糖該海拔段內各品種含糖分為:A14.2%、B14.1%、C13.8%、D 13.9%、E14.4%,該海拔段的平均含糖分為:
20%(A)×14.2%(A)+15%(B)×14.1%(B)+10% (C)×13.3%(C)+25%(D)×13.9+(D)+30(E%)×14.4%(E)=14.13%
(二)糖分變化曲線分析
糖分變化曲線分析是指通過對各片區主要種植品種實行10天1期的糖分變化觀測,繪制出糖分變化曲線圖,然后對糖分變化規律進行分析,得出各海拔段各品種最佳砍收時期、各海拔段各時期最適宜砍收品種,為編排甘蔗砍運計劃提供科學、合理的理論依據。
1、分析材料
分析糖廠主要種植的甘蔗品種,根據各片區的品種種植情況,可加選1~22個種植面積比較大的品種列入分析品種,總體分析對象的種植面積要占全榨區的90%以上。
2、觀測方法
(1)觀測時間
從當年11月上旬開始至各榨區的榨季結束為止,每10天一次,繪制從甘蔗成熟到榨季結束的出糖分積累規律曲線圖。
(2)取樣地點海拔范圍劃分
各糖廠蔗區根據自身蔗區情況進行海拔段的劃分。各片區對號入座,涉及哪幾海拔段就分為哪幾個海拔段。
(3)取樣地塊的選擇
每個海拔范圍內,每個品種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兩塊地作為取樣地塊,每個地塊選中等長勢的3個點為取樣點,每次每個點取好、中、差各1株進行分析。
取樣地點和取樣點要固定,采取連續取樣觀測分析,盡量選擇宿根蔗面積進行觀測,所選定的取樣地塊要做好蔗農工作,在編排總計劃時要求編排在最后砍運,保證分析結果具有代表性。
(4) 觀測方法
原則上統一采取送中心化驗室進行化驗分析,同一個海拔范圍內的同一品種,作為一個樣進行送檢,直接得出各海拔段各品種的含糖分。要求當天送的樣,最遲次日上午必須得出化驗結果。
在無條件送中心化驗室進行化驗分析時,可采用手持錘度計進行化驗。每株樣品用錘度計分上、中、下三段進行甘蔗錘度觀觀察,上部以生長點以下40厘米處的節間進行觀測,下部以土表以上第二個節間進行觀測,中部以株中間的節間進行觀測,以三段錘度計算單株平均錘度和含糖分,以同一海拔范圍內。各品種所樣品含糖分得出該海拔范圍內,各品種的平均含糖分。
(5) 觀測數據分析處理
通過對觀測數據的匯總分析,繪制甘蔗糖份變化曲線圖,掌握各品種在各海拔范圍內的甘蔗糖份變化情況及規律,分析了解在各海拔范圍內各時段最適宜砍收的品種,以及各類甘蔗的糖分高峰來臨時間、集中時段、回糖出現時間,確定各甘蔗的最佳砍受時期,最后得出我們各時段應選擇砍收的品種,為科學編排甘蔗砍運總計劃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吳伯烇,魏奉盤,陸浩良等.甘蔗糖廠農務手冊.廣州:廣東省糖紙業公司,1982.
2、甘蔗制糖工業手冊.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4。
-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蔗糖產業振興3年行動計劃的意見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蔗糖產業振興3年行動計劃的意見云政發[2013]98號?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辦、廳、局:為鞏固和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全面提高我省蔗糖產業質量和效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和財政增長,結合我省實際,現就推進蔗糖產業振興3年行動計劃提出如下意見:?一、全面振興蔗糖產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蔗糖產業在我省居于重要地位我省是全國第二大產糖省和國家重要的糖料基地。全省16個州、市中有11個產糖,約128萬多農戶、600多萬農民種植甘蔗,多為沿邊少數民族地區。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蔗糖產業發展,特別是“十一五”以來,通過進一步調整蔗糖產業布局,整合加工企業,改造中低產蔗園,取得顯著成就。2012年,全省食糖產量201.37萬噸,蔗糖產業工農業綜合產值由2005年的66.6億元增加到212.8億元,制糖工業實現利稅由8.9億元增加到20.2億元,蔗糖產業已成為我省僅次于煙草的第二大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成為邊疆地區農民增收、地方財政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二)存在困難和問題急需解決當前,我省蔗糖產業發展中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困難和問題:面積減少,產量下降;制糖企業普遍原料不足,生產經營困難;產業集中度差,產業鏈短,綜合利用率低;中低產蔗田(地)比重大,品種老化嚴重、病蟲害多、單產較低;價格聯動機制不完善,企業和農戶共贏利益格局沒有形成;物流體系建設滯后,尚無中央或省級食糖儲備糖庫調劑余缺;全省綜合管理服務體系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偏弱;個別地方認識不到位,發展的主動性不高。這些困難和問題,嚴重制約了蔗糖產業的健康發展。?(三)全面振興蔗糖產業勢在必行經過多年培育,我省蔗糖產業體系已基本形成,布局較為合理,發展基礎扎實。全省適宜種植區廣,尚有相當部分熱區土地資源可改造利用。全國食糖供不應求,供需缺口呈加大趨勢。只要抓住機遇,轉變發展方式,蔗糖產業發展具有良好前景。各地、各部門要把加快蔗糖產業發展,作為加快我省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推進我省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作為保證國家食糖生產安全的重要手段,作為維護邊疆和諧穩定和貫徹落實我國“睦鄰、安邦、富鄰”的周邊外交方針的重要舉措,擺在突出的戰略位置,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全面振興蔗糖產業。?二、指導思想、主要原則和發展目標(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區域化布局、規?;N植、共享化發展、綜合化利用、體系化服務”的理念,以“建設示范基地、培育龍頭企業、改善蔗區設施、提升種植單產、擴大機械運送、延伸產業鏈條、完善物流服務、加強專業協作”為主要抓手,創新“財政投入、以工哺農、利益聯動、食糖儲備”4大機制,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政策扶持,推進實施云南蔗糖產業振興3年行動計劃,力爭到2015年,蔗糖產業工農業總產值較2012年翻一番,將蔗糖產業打造成為我省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示范產業和引導產業。?(二)主要原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原則。強化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獔猿职l揮比較優勢原則。原料布局向最適宜區集中,蔗糖加工向集團化龍頭企業集中?!獔猿旨骖櫢鞣嚼嬖瓌t。完善糖蔗價格聯動機制,正確處理蔗農、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獔猿止I反哺農業原則。加大加工環節對種植環節扶持力度,構建企業幫扶蔗農服務體系?!骖櫳鷳B效益原則。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注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原料生產邁上新臺階。新品種推廣面積不斷擴大,蔗區耕作機械化程度不斷提升,形成一批集中連片,規模上萬畝的現代種植園;平均單產5噸/畝以上,含糖分15%以上,出糖率13%以上,總種植面積超過600萬畝,產甘蔗3000萬噸以上?!崽羌庸た缟闲滤?。產業綜合利用率進一步提升,產業鏈進一步延長,達到年產蔗糖300萬噸、蔗渣漿紙15萬噸、酒精20萬噸以上,實現制糖工業產值180億元以上、蔗糖產業附加產品產值50億元以上、工農業總產值400億元以上?!s經營實現新突破。國家級、省級糖料基地縣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產業集團化、多元化、社會化水平不斷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加工水平高、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大型龍頭企業,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三、實施8大發展行動(一)示范基地建設行動堅持“突出重點、連片發展、主攻單產、標準化建設”的要求,重點打造臨滄、德宏、普洱、文山片區,集中連片發展,建設一批高水平甘蔗基地。篩選一批集中連片、規模上萬畝的現代種植園,啟動建設專業合作組織、高產穩產蔗田建設試點示范區。到2015年,集中建設年植蔗10萬畝以上,甘蔗產量40萬噸以上的25個國家級糖料基地縣和9個省級糖料基地縣,優質糖料基地生產能力占全省甘蔗生產能力的80%以上。?(二)龍頭企業培育行動推進制糖行業整合,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省內外大企業、大集團與現有制糖企業通過兼并、股權轉讓、重組、上下游合作等方式實行強強聯合。依托現有制糖年產10萬噸以上企業,集中全省優勢資源,支持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打造一批加工水平高、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大型龍頭企業,積極延伸產業鏈,帶動全省蔗糖產業加快發展。力爭到2015年,全省培育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國家級制糖龍頭企業2戶,培育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省級龍頭企業6-8戶,培育上市企業1-2戶。?(三)基礎設施優化行動抓好蔗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多途徑開辟蔗區水源,多方式建設輸水配套設施,全面提高蔗區水利化程度。以解決旱地蔗區干旱和用水問題為重點,深入推進中低產蔗園改造,大力加強蔗區坡改梯、五小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大力發展水澆地甘蔗。到2015年,建設100萬畝噸糖田,改造中低產蔗園200萬畝,高產穩產蔗園達到300萬畝以上。?(四)提高單產科技行動加快培育、引進和推廣高產高糖新品種,提純復壯現有優勢品種,每年育成和引進甘蔗新品種5-8個,重點建設一批區域性新品種選育基地及種植示范基地。推廣溫水脫毒健康幼苗技術、復合肥使用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間套種增效技術、科技物質技術、循環經濟技術、信息管理技術等綜合配套科技措施,提高單產和糖分。加大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甘蔗抗旱育種技術體系的應用推廣力度,加大力度做好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水肥一體化等示范推廣。到2015年,力爭高產高糖兩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新品種推廣面積達到30%以上,甘蔗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基本完善。?(五)機械生產提升運動大力推廣機械化深耕深松技術和機械化收獲技術,提升甘蔗生產機械化水平。鼓勵和扶持糖料甘蔗收獲機械研發、實驗及示范推廣,支持研發單位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與自主創新。在甘蔗生產重點縣建立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加快甘蔗種植、收割等機械生產進程,積極扶持和培育機械化專業合作社,以重點建設片區為主,啟動建設一批甘蔗生產機械化示范點。到2015年,力爭全省1/3以上的蔗區耕地實現甘蔗生產機械化或半機械化。?(六)產業鏈條延伸行動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加快開發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終端消費產品,擴大精深加工產品規模,增加精糖、綿糖生產比重。推進高效清潔生產,加強蔗葉、蔗渣、糖蜜、濾泥、酒精廢液綜合開發,穩步推進糖紙一體化利用,促進企業提質增效?!笆濉逼陂g,篩選10個蔗糖加工項目作為省級重點扶持對象,切實增加蔗糖產業實際投資量,盡快形成新的產能和效益。?(七)流通平臺搭建行動大力推進食糖物流現代化建設,加強食糖信息平臺建設,完善現貨銷售、電子商務批發銷售和期貨銷售相結合的營銷體系,鼓勵制糖企業應用現代營銷方式,建立穩定銷售渠道和網絡,擴展食糖銷售區域和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市場份額。支持龍頭制糖企業與國內主要用糖企業產銷對接營銷模式,逐步提高高端客戶的銷售比重。力爭在2015年前,建設完成昆明中央儲備糖庫項目。?(八)專業協作助推行動大力發展甘蔗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甘蔗生產組織化程度。通過資金、信貸、項目、人才培訓等方面扶持引導,促進甘蔗專業鄉、專業村、專業組、專業合作社和互助組發展,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加大農機合作組織組建力度,提升產業專業化、機械化、規?;?。鼓勵和支持蔗區土地合理流轉,通過租賃、合作、入股、互換、轉包、轉讓等多種方式,促進土地向甘蔗種植大戶和甘蔗專業合作社適度集中。到2015年,由專業合作社提供的甘蔗原料占70%以上。?四、創新4大發展機制(一)創新財政投入機制省財政每年安排資金5000萬元,34個基地縣和所在州、市兩級合計按照1:1配套,建立蔗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制糖龍頭企業技術改造項目貸款貼息,蔗糖產業循環經濟開發,甘蔗新品種科技研發。省直各部門涉農資金在保持渠道不變的前提下,合理劃分一定資金用于發展蔗糖產業。有關州、市、縣、區要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加大產業發展扶持力度。?(二)創新以工哺農機制建立制糖企業反哺蔗農新機制,構建企業服務蔗農服務體系,突出抓好制糖企業“第一車間”建設。制糖企業每年按照每噸甘蔗提取30元的標準籌集甘蔗生產扶持資金并由企業支配,籌集標準視產業發展情況逐步提高,主要用于甘蔗生產所需化肥、農藥、地膜、良種、蔗區道路建設、機械化應用等方面補助,對甘蔗專業合作社和互助組進行扶持、獎勵。?(三)創新利益聯動機制加快建立甘蔗生產與制糖企業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價格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甘蔗收購價與食糖含稅銷售價聯動機制,蔗糖掛鉤聯動價視同甘蔗收購價組成部分,由物價部門、工業和信息化、農業、財政、國稅、審計等部門審定。堅持“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規范蔗區市場秩序,推動產業健康發展。?(四)創新食糖儲備機制加快建立省級食糖儲備制度,強化食糖市場調控,穩定市場運行,保障消費需求。按照“政府調控、企業儲備、銀行貸款、基金扶持、市場運作”的原則,由省發展改革委、商務廳、財政廳牽頭研究方案,建立省級地方食糖儲備制度。完善儲備單位招投標制度,建立食糖存儲補貼機制,保持市場穩定。?五、強化8大保障措施(一)加強產業組織領導蔗糖產業發展,要突出加工企業帶動作用。由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履行蔗糖產業行業管理有關職能,負責對全省蔗糖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指導工作,重點加強對基地縣和龍頭企業的指導,完善蔗糖產業專項資金使用和管理,組織實施蔗糖產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建立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省發展和改革委、農業廳、科技廳、水利廳、中低產田地改造辦等有關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協調蔗糖產業發展中的有關問題。嚴格責任考核機制,省工業和信息化委要與糖料重點基地縣簽定責任狀,省政府督查室要把蔗糖產業發展納入農業產業化督查事項進行督查。要注意充分發揮省糖業協會的組織、協調、服務和監管作用。?(二)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切實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制糖企業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產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制糖企業提取的甘蔗生產專項扶持資金包括補貼農民的種子、植蔗補助、化肥、農膜、農藥等費用,符合稅法規定的可在稅前據實扣除。蔗農購買用于甘蔗生產的農機,制糖企業購買直接用于甘蔗生產用的農機,享受國家和省財政補貼政策。國土資源部門對新布局的制糖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項目和現有企業技改所需用地要予以優先審批,有關費用按照現行政策標準低限執行。?(三)強化人才隊伍建設采取培養、引進、合作方式,加強蔗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支持制糖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高職院校開展人才培養合作,在職業院校開設蔗糖專業,培養蔗糖專門實用人才。有關州、市、縣、區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重點引進甘蔗良種培育、病蟲害防治、加工流程優化、制糖企業副產物延伸利用等方面人才;對我省蔗糖產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取得突出成績的優秀人才,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四)提高通關便利水平海關和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要為甘蔗和農資進出口開通“綠色通道”,簡化手續確保暢通。金融部門要為制糖企業跨境貿易提供便利化服務,交通運輸部門要將甘蔗運輸納入“
-
云南橋頭堡總體規劃出爐 提及蔗糖產業
發改委28日正式發布《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總體規劃(2012-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全文,旨在加快把云南省建設成為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有利于構建我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陸路國際大通道。業內人士認為,當地重點產業相關上市企業將成為直接獲益者,但是此規劃早在去年10月份就已經浮出水面,所以市場反應在預期之內?! ∫巹澨岢?,到2020年,地區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外向型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生態安全屏障作用不斷鞏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浾咦⒁獾?,《規劃》亮點頗多,提出了建設沿邊開放經濟帶、形成對內經濟走廊、構建內聯外通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外向型特色產業基地等多項具體任務?! ∑渲?,建設沿邊開放經濟帶方面,《規劃》提出,要以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為重點,完善跨境交通、口岸以及沿邊干線公路等基礎設施,培育和發展商貿物流、跨境旅游,重點發展外向型特色加工制造業,加快形成沿邊經濟帶?! ∨c此同時,加快建設瑞麗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提升開發開放水平,形成中緬邊境經濟貿易中心、向西南開放的重要國際陸港、國際文化交流窗口、沿邊統籌城鄉發展先行區和睦鄰安鄰富鄰模范區。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按程序申請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兑巹潯分赋?,云南省已形成煙草、礦冶、電力、旅游和生物五大支柱產業,特色農業、化工、裝備制造為主的外向型產業正在形成,光電子、新材料、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正在興起?! 榇?,《規劃》提出,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包括建設常綠草地畜牧業基地、木本油料生產加工基地、優質煙葉生產基地、南菜北運和云菜外銷基地以及天然橡膠、花卉、茶葉、咖啡、中藥材、桑蠶繭、水果、核桃等特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培育龍頭企業,以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根據全國烤煙產銷情況,統籌考慮增加云南省烤煙種植收購計劃?! ≡僬?,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包括整合調整現有制糖產業,支持制糖骨干企業發展;做特做強云茶云酒產業,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充分發揮林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業和林下產業。積極有序發展林紙一體化產業等?! ×硗?,《規劃》提出,發展新興石化產業,加快推進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建成投產年產1000萬噸級煉油項目。以及加快發展清潔載能產業,建設曲靖、昭通、紅河有色冶金加工基地、楚雄冶金化工基地和臨滄鍺產業基地。實施武鋼集團昆鋼股份公司等重點企業搬遷改造重點項目,并且發揮騰沖沿邊優勢,適度發展鐵礦深加工項目等?! I內分析師指出,從規劃看,未來云南橋頭堡將成為沿邊開放開發的合作試驗區。產業方面,新能源、旅游業、醫藥業都將成為未來區域發展的重點產業,當地相關上市企業有望直接受益。此外,隨著規劃的逐步實施,基建企業將成為獲利者,高端制造業也有望分得一杯羹。投資方面,可重點關注旅游業的云南旅游、麗江旅游、云南城投,生物醫藥業的云南白藥,高端設備類的昆明機床、西儀股份,基建類的博聞科技等?!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該規劃的時間跨度較長,其間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同時資金投入、政策落實等一系列因素都是風險點。此外,云南橋頭堡概念已經歷了幾輪炒作,因此市場反應應在預期之內。
-
12/13年度第一批國儲糖輪換競賣底價5430元/噸
關于公布2012/2013年度第一批國家儲備白砂糖輪換出庫競賣底價的通知各有關單位: 根據商務部2013年第8號公告規定,經商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確定2012/2013年度第一批國家儲備白砂糖輪換出庫競賣底價為5430元/噸?! √卮送ㄖ??! ∩虅詹渴袌鲞\行和消費促進司 2013年1月24日
-
商務部2012/13年度第一批國儲糖輪換出庫公告
商務部2013年第8號公告2012/2013年度第一批國家儲備白砂糖輪換出庫公告 根據《中央儲備糖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經國務院批準,決定對部分庫存國家儲備白砂糖(以下簡稱儲備糖)以競賣形式進行更新輪換出庫?,F公告如下: 一、輪換原則 儲備糖的輪換遵循有利于保證儲備糖數量、質量和儲存安全,保持食糖市場穩定,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則?! 《?、組織管理 (一)輪換管理工作由商務部商有關部門負責?! ?二)輪換具體組織實施工作由商務部委托華商儲備商品管理中心(以下簡稱華商中心)承擔?! ?三)輪換競價通過北京華商儲備商品交易所電子交易系統公開進行?! ∪?、數量、品種、時間和地點 (一)本次競賣數量為30萬噸?! ?二)競賣品種為白砂糖?! ?三)競賣交易時間為2013年1月26日9-17時,未成交的部分將在以后每周五9-17時進行交易(節假日順延),直至全部成交為止。其間如有特殊情況需更改時間或停止輪換出庫,另行通知?! ?四)競賣交易地點為北京華商儲備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華儲交易所)?! ∷?、競賣底價 (一)每次競賣底價由商務部商有關部門確定,并在競賣交易前公布?! ?二)競賣底價原則上參照競賣前一周廣西南寧車板交貨價(含稅)平均價格,以及新陳糖質量等級、差價等因素核定?! ∥?、競賣白砂糖的品質 本次競賣的白砂糖生產日期為2011年9-11月份,入庫時符合國標一級標準?! ×?、交易方式 (一)本次競賣交易按儲備糖競賣交易規則執行。競賣交易按手進行,每手數量為300噸的整數倍或按單個糖垛實際數量,最低300噸,最高不超過1200噸,各庫點剩余數量不足600噸的,視同一手競賣。價款按實際數量和成交單價結算?! ?二)實行會員制。具有華儲交易所資格的會員,如參加本期競賣,請于2013年1月25日15時前報名,經華商中心確認,報商務部備案。會員身份確認后,需要配備相關設備、軟件和具備上網條件,方可參加競買?! ?.凡是2009年8月20日以后辦理過儲備糖競賣交易系統終端升級手續的會員,具備上網條件,可直接參加競買?! ?.其他會員在資格確認后,會員單位須到華商中心辦理密鑰及軟件升級事宜。辦理密鑰及軟件事宜須攜帶會員單位開具的介紹信、本人身份證原件和密鑰押金2000元(更換密鑰不收押金),押金在競賣結束后按規定退還?! ?三)實行保證金制度。參加競賣交易的會員,在交易前,需在“履約保證金專戶”賬戶上存入保證金。保證金數量根據預購食糖數量按500元/噸存入?! ?四)繳納交易手續費。根據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有關規定,中央儲備糖競賣成交方按10元/噸交納交易手續費。交易時,交易系統將自動按交易數量和510元/噸暫扣保證金和交易手續費?! ?五)實行“價高優先,時間優先”制度?! ?.競賣交易時,按倒計時結束時有效的最高買價成交。同一買價按競價時間順序靠前的成交?! ?.2013年1月26日9:00時競賣交易正式開市,9時30分進入30秒倒計時階段,倒計時開始后30秒內沒有新的有效報價,全場自動成交。如果交易進行到17時還未最終自動成交將停盤,停盤時各標的出價最高的為成交方?! ?五)實行出庫價制度。競賣交易時,交易會員的報價為到指定儲存倉庫庫房提貨價格?! ?六)實行提貨制度。競賣交易成交后,成交會員必須按規定與華商中心簽訂購銷合同,并在合同規定時間內將食糖運離指定倉庫?! ?.競買成交方必須按掛牌交易時標明的提貨日期提貨,因競買成交方原因未按時提貨的,至掛牌交易時標明的排隊序列的隊尾重新排隊。因儲存倉庫原因造成競買成交方未按時提貨的,不需重新排隊,由儲存倉庫負責解決,同時,不能收取相關費用。出庫費不得超過20元/噸,由競買成交方支付?! ?.競買成交方全部提貨完畢并運離儲存倉庫不能超過掛單標明提貨日期。因競買成交方原因超過掛單標明的提貨日期5-30日的,倉租保管費按照每日每噸0.6元的標準計算,由競買成交方支付給儲存倉庫。超過30日的,取消競買成交方競價交易資格2年。因儲存倉庫原因造成競買成交方提貨超過5日,低于30日的,不能收取競買成交方倉租費;超過30日的,取消儲存倉庫承儲資格2年。由于未及時提貨造成的其他費用,由雙方協商解決?! ?.競買成交方必須在保質期內將食糖全部售出或使用。如所購食糖在到達保質期限后仍未售完或使用,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競買成交方自行承擔?! ?.競買成交方提貨出庫完成情況記入商務部儲備商品信用檔案。在標明的提貨日期后出庫的,競買成交方與儲存倉庫雙方必須及時書面向華商中心說明情況,雙方均需在書面報告上簽章確認。一方有異議的,另一方可直接先向華商中心說明情況,經華商中心確認后,單方出具書面報告。未作出書面報告的,將記為不良紀錄?! ?.遇不可抗力,有關單位要及時向商務部和華商中心書面報告,確認后可相應延長提貨時間?! ?七)本次競賣儲備糖的提貨地點為:天津市,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烏蘭察布市,遼寧省營口市,吉林省長春市,山東省德州市、日照市、諸城市,河南省駐馬店市,福建省漳州市,江西省南昌市,廣東省湛江市、佛山市,新疆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儲存倉庫?! ?八)參加競價交易會員請于2013年1月25日15-17時參加有關統一測試?! ∑?、貨款結算和清算 (一)按規定付清貨款。競買成交方必須在與華商中心簽訂購銷合同后7個工作日內將貨款全額匯到華商中心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總行營業部開立的“儲備糖競賣結算專戶”,華商中心要及時歸還儲備糖貸款?! ?二)華商中心應確保在本批競賣合同全部執行完畢后20個工作日內,將扣繳的違約保證金上繳中央財政,并報有關部門?! ∩虅詹俊 ?013年1月24日
地址:云南省紅河州開遠市 電話:0871-65892704 傳真:0873-7222489
版權所有: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 滇公網安備 53250202000134號 滇ICP備11003733號-1 技術支持:中企動力 昆明